李昕桐:没有婚姻故事,有的是婚姻生活

时间 : 2023-07-08 15:53:17 来源 : 东方资讯

长篇小说《无婚》上架


【资料图】

李昕桐:没有婚姻故事,有的是婚姻生活

近日,80后编剧李昕桐的首部长篇小说《无婚》上架。小说通过对三代人婚姻生活的交叉叙事,试图呈现大时代中个体婚姻的位置。李昕桐的叙事十分克制,在她看来,这是对生活的一种呈现,用更加艺术的方式,而不是“狗血”。“也许这里没有婚姻故事,有的是婚姻生活。”李昕桐说。

去正视婚姻本身的复杂性

新黄河:《无婚》的叙事方式是特别的,将下一代人对爱情、婚姻的体验和认知插叙到上一代人的爱情和婚姻故事里,形成一种对照的同时完成对两代人的呈现。为什么使用这样的叙事方式?

李昕桐:选择这样的叙事方式的确是有意为之。其实书中是对三代人婚姻的呈现,在这种对比映衬下,故事更显意味深长。首先我在想这种方式是对时代的观照,是个体无法挣脱时代的无奈,通过主人公的追溯,去利用空间和时间的转换展开一幅社会画卷,讲述在时代洪流中个人情感婚姻的位置。其次对于个体而言,对婚姻的态度不尽相同,通过书中三代人对婚姻的态度,完成对婚姻形式的剖析、对婚姻更是对人性的梳理。

新黄河:不同于很多婚姻主题作品激烈的矛盾冲突和情绪渲染,《无婚》的叙事十分克制。这种“克制”是您个人的表达风格吗?您希望读者能从《无婚》中得到什么?

李昕桐:这是我出版的第一本书,也是我人生中写的第一个长篇小说。这种“克制”算是个人风格的一种体现吧。对于电影来说,很多优秀的导演对故事的呈现都是相对“克制”的,我个人感觉很多情绪的涌动都如同暗流,反而是那种张扬的表达更加没有力量。这也是对生活的一种呈现,用更加艺术的方式呈现,而不是“狗血”。也许这里没有婚姻故事,有的是婚姻生活。

婚姻本身具有相当大的复杂性,我说通过一本书让读者了解婚姻的真相,这不现实。其实更多的是希望读者去正视婚姻本身的复杂性,在去审视这种分离本身时,也许可以帮助我们找到婚姻关系存续的理由和阻碍。

新黄河:《无婚》所描述的爱情、婚姻中,哪一段故事是您在创作过程中感到难度最大或印象最深的?

李昕桐:难度最大的应该是《碎了一地的爱》这个章节,因为对于自己来说,需要更加冷静地去审视“父,母”之间爱意的消亡。印象最深或者说我个人最喜欢的是《人不可貌相》这一章节,在这一章节的结尾,小叔叔最终又找回了初心,这是一种对爱的希冀,虽然生活是残酷的。

鼓励和反思同样重要

新黄河:对一个家庭来说,上一代人的婚姻会对下一代人的婚姻观有所影响,您认为其所带来的鼓励与反思,哪个更为重要?

李昕桐:我个人觉得上一代的婚姻的确会对下一代的婚姻观有所影响,但分两类,一类是直接影响,还有一种类似于潜意识……其实鼓励和反思同样重要,鼓励可能带来的是勇气,而反思才能做到坚守和隐忍,这二者缺一不可。

新黄河:在您看来,家庭和社会,哪个因素对个体婚姻观的影响更大?

李昕桐:晚婚、不婚和高离婚率是当代婚姻的现状,刚刚说过婚姻本身具有相当大的复杂性,那么家庭和社会这两个因素其实都是决定婚姻观的重要因素,一方面是原生家庭对婚姻观无法避免的引导,另一方面是社会对婚姻观的绑架,任何个体都无法摆脱时代的洪流,但我们仍然可以奋力挣扎,这也是为什么选择了这样的叙事方式。

新黄河:作为一名80后,您觉得这一代人的婚姻观有什么共同的特质?

李昕桐:80后这一代其实是最拧巴的一代,既想找寻自我,又难逃责任。体现在婚姻观上也是矛盾的,既相信有爱情的存在,又不再相信爱情。说到底这些特质也是时代所赋予的,当代婚姻与传统模式相比,它文明得多、进步得多,也脆弱得多。仿佛婚姻自由了以后,白头偕老反而更加难得,其实婚姻需要的正是一种契约精神。

新黄河:在《无婚》的创作过程中,您过往的编剧工作对其有何助益?《无婚》会有影视化的计划吗?

李昕桐:更多的是一种创作习惯上的保留,在文本上肯定有着很大的差异。比如,写剧本的时候,我就不太喜欢线性叙事,电影是由时间和空间构成的艺术,所以在构思这部小说的时候,我看到了更多的可能性,甚至是画面,我想保留这些东西。

《无婚》会有影视化的计划。

标签:

相关阅读

X 关闭

X 关闭

热门文章